您的位置: 首頁 >> 生活百科 >> 流行風尚

清爽怡人家空間,最撫凡人心
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9-14 來源:中國婦女報 閱讀:555
字體:[    ]
保護視力色:

    小麗/畫

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。說到煙火氣,你能想到什么?是廚房熱氣騰騰的飯菜,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時的歡聲笑語?我能想到的是:在清爽怡人的家空間,被喜愛的事物包圍,度過怦然心動、光輝閃亮的每一天。

■  胡楊

入秋之際正是家居換季之時,及時、合理、人性化的整理與收納可以讓家煥然一新,也讓家人心曠神怡。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。說到煙火氣,你能想到什么?是廚房熱氣騰騰的飯菜,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時的歡聲笑語?我能想到的是:在清爽怡人的家空間,被喜愛的事物包圍,度過怦然心動、光輝閃亮的每一天。

收納整理:物盡其用與適可而止

最近在網上看到藝術家宋冬名為《物盡其用》的藝術展,他將母親50年里積攢的一萬多件老舊殘破的日常生活用品鋪陳開來。“一大堆隨意堆放的雜物,重重疊疊,鋪天蓋地,充滿展廳的每一個角落?!睂τ谝粋€偶然看到展覽的人來說,這個藝術作品給人的觀感并不是那么舒服。上百件不成套的鍋碗盤勺和其他廚房用具;孩子們丟棄的玩具;一排排空牙膏筒皮;形形色色的瓶瓶罐罐;化石般的洗衣皂;堆積如山的沒有用過的中藥和西藥……鋪天蓋地的雜物帶來的延伸和擁擠感,令人感到眩暈和窒息。然而也有參觀者被這個展覽或者說被這堆“垃圾”深深打動。

在“斷舍離”盛行的今天,“囤積”似乎是一個不太健康的習慣,甚至一旦發(fā)展為囤積癖,更是成了一種需要治療的心理疾病。

實話說,老一輩似乎都喜歡囤積。在過慣了苦日子的他們看來,有些東西并不算垃圾,還能繼續(xù)使用。于是修修補補,讓其在某一天能“物盡其用”,也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勤儉。

我父母家里就有不少每次看到我都想隨手扔出去的老物件,而最讓我想說道的是我今年75歲的姑父。心靈手巧的他,木工、鐵工、電工的活兒都會干,然而最大的愛好是從外面撿東西回家。今天一塊三合板,明天一個舊沙發(fā),于是家里就成了倉庫。本來他們住一樓,光線就不好,舊物堆積,我每次去都有窒息感。印象最深的是,有天姑父撿了一大塊厚玻璃,明明家里的餐桌小,而這塊玻璃大,但是他愣是放上了餐桌,經常發(fā)生剮蹭,但是為了避免爭吵,大家只能聽之任之。

我個人覺得艱苦奮斗、勤儉治家很好,但是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。藝術家宋冬也坦言自己辦展的初衷——為了幫助母親從“繭”中解放出來,慢慢治愈母親對“往昔”的病態(tài)執(zhí)著,希望借此讓她能重新與人建立聯系,重新繼續(xù)自己當下的生活。在美術館展覽時,請柬形狀被設計成一把鋁制鑰匙,宋冬希望這場展覽能成為打開母親心靈的一把鑰匙。

“中國式”家居三大壞習慣

在談到裝修或家居生活時,很多人覺得裝修過于簡單或家里過于干凈,就會失去了所謂的“煙火氣”。有的人甚至把“凌亂”等同于“煙火氣”,從這種觀點中,也透露出中國式家庭最常見的“家居三大壞習慣”。

NO.1錯把“囤積”當“節(jié)省”。如果老年人因為經歷了物質貧乏的時代而養(yǎng)成了囤積習慣,那么如今一些年輕人,每到有什么風吹草動,就會激起囤積潮,比如前不久因為日本核污水排海而引起的跟風囤鹽。心理學家指出,有囤積習慣的人,通常內心缺乏安全感。而過度囤積不但給我們帶來各種無形的負擔和壓力,還占用了家居空間,妨礙生命的自然流動。每個家都是一個能量場,保持潔凈、通暢就是最好的養(yǎng)生。

NO.2 錯把“欲望”當“剛需”。整理師作為一個新興行業(yè)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勃勃生長。而在這背后,也真真實實地反映了中國式家庭最常見的家居壞習慣——過度購買。

衣物是最常見的囤積品。據一位職業(yè)整理師介紹,她曾經從一位客戶家里掏出了100多件白T恤,但她還在不停地購買類似的款式。整理師記憶尤深的還有一個小姑娘的出租房,一間不大的臥室里堆滿了各種衣服、鞋子和大大小小的快遞箱、包裝盒。全部被物品堆滿的房間里,只剩下一個僅供人通過的通道。

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,學會“消費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你必須要回到最初的需求,去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買少點也許更幸福。

NO.3缺乏精細化收納方式。提到“收納”整理我們都會想到日本主婦。也許你認為她們的家之所以干凈整潔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們時間充足。但我們仍然能從她們那里汲取一些理念以及收納整理的經驗。比如“斷舍離”就是每一個熱愛家居生活的人必須要學的功課。

“斷舍離”的真諦并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、拋掉廢物,而是遠離充滿閉塞感的空間,喚醒“流通”的生命氣息。整理的過程中,猶豫不決是常態(tài),我們可以先從確定要扔掉的物品開始練習,慢慢找到自己的“舍物標準”。

幫父母家“斷舍離”,不要打著“為你好”的旗幟

如今,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“斷舍離”,通過減少物品,放下內心的執(zhí)念,找到了更輕松的生活方式。年輕人成功地解救了自己,然而面對父母的囤積習慣卻顯得無能為力。

前幾年我也經歷了這種無能為力。后來我發(fā)現,父母內心其實也渴望整潔干凈的空間,他們抗拒“扔東西”的第一個原因是,長輩覺得自己的空間被侵犯,沒有受到尊重;第二個原因是,經過物品匱乏的年代,物品得來不易,能用的都必須留下,不能用的以后可能會用上,所以一律留下;第三個原因是,這個家和家里所有的物品,都是長輩辛苦打拼一輩子所獲得的,家里每件東西掰開似乎都能看見曾經流下的汗水。這些帶著回憶光環(huán)的物品,哪能這么容易就割舍,說扔就扔呢?

如果我們擅自處理父母的物品、扔掉那些我們認為無用的東西,這樣的行為在他們眼里不是為了他們好,而是不尊重和浪費,并且把他們曾經的努力和犧牲全盤否定了。

所以要讓父母走出心中的難關,不僅需要時間,更需要我們的耐心。這里總結幾招網友分享的實用方法。

1.以身作則引導父母。我們在做這些行動前,要主動去關心父母,以身作則輸出“斷舍離”的理念,做好正確引導。當他們放下抗拒心理,真正感受到這種生活的好,慢慢地就會放下執(zhí)念,開始接納新的生活方式。

2.設置家居“閑置箱”。生活中絕對不會再用到的物品,放到閑置箱里。讓父母知道這個箱子的存在,并且定期提醒他們。這些放進閑置箱的物品根本就用不到,慢慢地父母就能接受扔掉物品。

3.把用不到的東西,放在黃金區(qū)域。那些完全用不到父母又不讓扔的物品,不要收起來,相反的是要拿出來放在每天都會用到的黃金位置上。例如,桌子、地板、沙發(fā)等,增加阻力和煩擾,每天折騰一遍,相信不久后長輩就會嫌棄并狠心扔掉。

4.多向長輩征求意見。一些明顯是必須要扔的東西,拿到他面前詢問意見要不要扔。例如,破洞的襪子、斷掉的電線、用舊的牙刷、壞了的電器等。這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扔東西其實并不難,就是“舊的不去新的不來”那么簡單。

沒有人不喜歡掌控生活的感覺,多站在長輩的角度思考,他們會明白這些道理的。

在物質豐富的時代,我們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,內心空間更是彌足珍貴。如果被太多無用或無意義的事物占據,必然阻礙真正有意義的東西的進入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“斷舍離是生活的新陳代謝。”表面上是舍棄,實際上重在整理,是在過程中明白真正對自己重要的東西是什么。

的確,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,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。高質量的生活,并非走向復雜,而是回歸簡單。把家收拾得干干凈凈,一切簡簡單單,就是借此情景來規(guī)范自己的精神,時刻提醒自己,用干凈的空間和心,去包容萬物,沒有好壞,沒有高低。窗明幾凈,才有住食之安;不染纖塵,方有書香拙雅。

c_msg